- A+
濕地的類型多種多樣,通常分為自然和人工兩大類。那么泥炭地是濕地嗎?泥炭地和沼澤地的區別是什么?據資料顯示,自然濕地包括沼澤地、泥炭地、湖泊、河流、海灘和鹽沼等,人工濕地主要有水稻田、水庫、池塘等。而泥炭地可分為水蘚泥炭地和沼澤泥炭地,這二類泥炭地的主要區別在于泥炭地形成的條件不同。一般來說,僅僅依靠雨水澆灌的植物形成水蘚泥炭地,而主要依靠葉表水的植物形成沼澤泥炭地。
沼澤泥炭地形成時,主要依靠充足的地表水,這種泥炭地由一些蘆葦、蓑衣草等堆積而成;而水蘚泥炭地在形成時,其表層與地表水沒有直接聯系,水蘚泥炭地的表層始終生長著一種特殊植物——水蘚植物(Sphagnum),由于這種細胞結構非常大,因而持水能力也特別強,因此,在降雨時水蘚植物通過特殊的持水能力,可提高泥炭地表層水位直至其頂部下方幾厘米。
水蘚泥炭地水的垂直交換速度相當緩慢,雨水一般從表層往下滲透一米大約要一天時間,也許要幾周時間雨水才能到達泥炭地的底部形成水蘚泥炭地和條件,除了水蘚植物本身之外,泥炭地應不易排水,環境氣候應該是降水大于蒸發,純凈而不含營養物質的水質的是水蘚植物生長的關鍵。水蘚泥炭地的PH值一般為3-4,這種生長環境,使絕大部分植物無法在其中生長繁衍,而水蘚類植物能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生長,通過幾千年不斷生長和堆積,最終形成最適宜作為園藝基質原料的水蘚類泥炭地。
附:什么是水蘚?
水蘚,水生,體長大,稍硬挺,欖綠色或黃綠色,老時基部帶深褐色,略具光澤或無光澤,通常成束根著漂浮生長。主莖匍匐橫展,被稀疏棕色假根;支莖懸垂漂浮,長達30-40厘米,基部葉片常脫落,叉狀樹形分枝或不規則羽狀分枝,枝條先端呈尾尖狀。葉3列,卵披針形,強烈內凹,銳尖或鈍頭,基部下延;無中肋;葉細胞長菱形或狹長形,角細胞疏松排列,形大,透明。雌雄異株。雌苞著生枝頂。孢蒴幾乎全隱于苞葉內,卵形。 分布于大、小興安嶺;北半球北部地區廣布。生于小河或溪澗,基部固著于巖石、腐木或樹基,上部隨溪水漂動。
